|
为更好地为考生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报名数据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全省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全面实行网上采集报名信息。在总结2005年高考报名信息及志愿信息采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网上报名信息采集工作安排
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所有考生报名信息都通过网上采集。全省所有县市区及所属报名点均应通过网上报名系统采集考生报名信息。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周密安排,确保网上报名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各县市区招办及所属报名点应做好网上报名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积极参加系统培训并组织好对考生的培训。各报名点必须准备好网上信息采集所需的场地、设备及上网条件(宽带),免费提供并指导考生使用,保证考生及时上网填报个人报名信息。
1.时间安排
工作日程 工作内容 12月5日~12月27日 系统开发与测试 12月28日 系统培训 12月29日~1月3日 安装调试试运行 1月4日~1月15日 网上报名 1月20日前 现场摄像 1月25日前 数据上报(艺术体育考生须上报照片信息) 2.报名点应具备的条件
⑴接入互联网(宽带)。
⑵计算机配置最低要求:CPU奔腾III处理器以上、内存64M以上、硬盘8G以上、2M显存。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报名信息录入及综合管理软件、VFP数据库管理系统。
⑶A3或A4幅面激光打印机及耗材(如A4纸张等)。
3.报名信息采集网址
考生登录网址:http://www.hneao.cn/hngkbm
招办及报名点登录网址:https://www.hneao.cn/hngkgl
二、网上报名信息采集的工作流程
2006年高考报名信息采集工作中,各县市区只在网上采集考生个人填写的报名基本信息(信息标准详见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基本信息集)和附加信息,考生基本信息即以往的考生报名卡片信息和文字信息(不含评语)。考生评语及体检、成绩、优惠等信息仍按照规定的办法采集。考生附加信息今年暂不作为考生电子档案信息的组成部分。
各县市区网上采集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各县市区招办从省教育考试院领取用户名、密码。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第一次登录系统时要下载数字证书到本地电脑,若使用第二台电脑工作,需要从第一台电脑拷贝原数字证书并导入第二台电脑)。设置(修改、增加)所属报名点及考点的基本信息。
第二步:县市区招办分配(启用)各报名点用户,下载打印各报名点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将用户名和密码发给各报名点。根据各报名点的预估报名人数及各考点能容纳的考生数将报名点的各个科类(考生)划分到不同考点。同时划分各报名点的报名顺序号区间(报名顺序号8位,市县码4位加流水号4位)。
第三步:各报名点凭县市区招办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上网进入网上采集系统(第一次登录系统时要下载数字证书到本地电脑,若使用第二台电脑工作,需要从第一台电脑拷贝原数字证书并导入第二台电脑)。下载并打印本报名点的“网报登录卡”或“网报登录表”(登录卡上的内容包括采集报名信息网站的网址、报名顺序号、登录密码等)。
第四步:考生到报名点提交报名材料、交纳报名考试费,报名点进行考生资格审查等工作,并将登录卡发放给报名考生。
第五步:考生本人(或其委托人)登录采集报名信息的网站,凭登录卡上的报名顺序号和密码,进入网上采集系统,按照有关要求输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和附加信息,报名期间考生可随时登录网站修改个人信息。上网地点由由报名点统一安排或考生自行选定。报名点及招办工作人员可即时上网查看报名进度等有关情况。
第六步:报名点工作人员上网下载本报名点考生报名数据,将数据导入到高考报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并打印校对表供考生校对。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到报名点校对和修改个人信息并在校对无误后的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第七步:县区招办和报名点按有关文件规定的办法采集考生的照片、评语等其它信息。
三、网上报名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系统的设计是基于目前已有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尽量不改变现有工作流程及工作习惯;节约投资、平稳过渡;确保系统的易用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根据报名信息采集的业务需要,将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考生使用)和信息管理子系统(报名工作人员使用)
1.信息采集子系统
考生到指定的报名点领取报名顺序号和密码后,通过该子系统完成报名信息的输入和提交。该子系统提供如下功能:
⑴登录系统:考生按照给定的报名顺序号和密码登录系统。
⑵报名信息编辑:考生将自己的有关信息录入并提交系统。
⑶报名信息校验:系统自动校验考生的信息,并给出相关错误提示。
⑷报名表打印:按照规定的报名表格式打印考生报名信息(含打印时间)。
⑸登录密码修改:考生可修改登录密码。
2.信息管理子系统
报名工作人员通过该子系统进行有关报名信息管理的操作,该子系统按照工作人员的职能分为地市县招办和报名点两个权限级别,提供功能如下:
市县招办级:
⑴登录系统:招办工作人员按照给定用户名和密码及数字证书登录系统。
⑵报名号管理:招办工作人员给各报名点分配报名顺序号区间。
⑶报名点考点管理:招办工作人员根据各报名点的预估人数及各考点能容纳的考生数将报名点的各科类考生划分到不同考点。
⑷报名信息下载:下载网上报名信息至本地。
⑸报名情况查询统计打印
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可修改登录密码。
报名点级:
⑴登录系统:报名点工作人员按照给定用户名和密码及数字证书登录系统。
⑵报名号下载:报名点工作人员下载报名顺序号及密码。
⑶报名信息下载:下载网上报名信息至本地。
⑷报名情况查询统计打印
⑸登录密码修改:用户可修改登录密码。
四、系统的安全体系设计
1.身份认证
对本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的用户采取不同的认证方式。对报名的考生用户检验报名顺序号和密码,对报名工作人员用户检验用户名和密码,并进行数字认证。
本系统的数字认证服务由Windows 2003 server 的数字认证服务提供,仅限于验证登录信息管理子系统的用户身份。
系统以地市县招办及报名点为单位,给每个单位分配一个用户名和一个数字证书,每个数字证书绑定唯一的一个用户名。各单位将数字证书安装到要登录到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计算机上,按照规定的流程登录。
2.风险防范
网上信息采集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数据安全和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在数据安全方面,采取以下措施:隔离网设计,以保护局域网的内部安全,外界不能直接访问任何内部业务系统;
对客户登录系统设置最大累加重试次数,以防止密码被无限测试;可设置用户同时连接的最大数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发现帐号盗用;在关键部位记录日志;在系统的可靠性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系统开发时尽可能的编写安全可靠的代码;应用操作系统、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性策略。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请有关安全测评机构对系统作全面的安全性检测。
3.流量分析及性能测试
按照目前我省的报名人数情况,系统必须能够满足一天10万人进行访问,高峰时间5000人同时访问的要求。对于PC WEB服务器而言,一般最大能够支持4000个点击/秒。为了满足峰值需要,必须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做好系统的并发性能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设备配置及网络负载均衡方案。
4.用户培训
系统完成后组织对各地市县区报名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常见的问题进行独立解决,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异常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以下各类情况及其他不可预知的情况,由省教育考试院启动相应处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和所属报名点须快速予以响应和执行
异常情况 应对措施 设备及网络准备不到位 运用原有报名管理系统进行传统方式信息采集 系统设计有重大缺陷 同上 系统开发时间延迟 同上 报名点网络连接不畅通 同上 系统负载过大,响应较慢 提高服务器配置或增加服务器以均衡负载,以及人为划分报名时段 系统遇到人为攻击 实时监控,及时数据备份,必要时改变采集方式
|